1949年5月,刚到而立之年的白水田,经组织安排到鄂东的浠水县担任县长。刚解放,县政府百废待兴、经济困难、生产落后,但是白县长非常重视文化和博物档案工作。1951年,在县委的重视下,他认真执行党对文物的保护政策,关于“珠宝箱”还有一段故事:
2005年9月,我刚调任档案局两个月,在熟悉档案馆藏时,管理股王淑珍股长讲到档案馆特藏室有一份泛黄的、年代久远的珍贵印谱档案,这份印谱共4页,应属于原印拓谱,没有拓谱年代记载。其中有三枚体量大、篆体字数多的玉石印是出自文彭之手。一枚款识是“嘉靖四年岁次乙酉孟夏六月偶作于楚(5.8×5.8cm)”、“三桥署名”,朱文“沧海日赤诚霞,峨嵋雪巫峡云;洞庭月彭蠡烟,潇湘雨广陵潮;庐山瀑布宇宙奇观绘吾齐壁”;第二枚款识是“嘉靖乙酉(二十八年)大吕篆于东轩寿承(10×10cm)”、“三桥居士彭”,白文“题诗笔吐云霞气,洒砚池含星斗文”;第三枚款识是“丙寅之秋抄得此张照(5.8×5.8cm)”、“文彭署名”,朱文“少陵诗摩诘画,左传文马迁史;薛涛笺右军帖;南华经相如赋;屈子离骚古今,绝艺置我芸窗”。我对古汉文字和印知之甚少,但被印作者文字表述的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和华夏自然奇观所折服!文彭的印既然这么有价值,我急于了解原印的出处,后来找到了县博物馆。
浠水博物馆,与“文庙”建在一起。“文庙”,始建于北宋,是湖北省仅存至今的两座文庙之一。据介绍,包括文庙在内的历代文物,其精其博堪称湖北省县市区之冠。这些档案文物得以保存至今,又与白水田县长等建国初的县领导重视档案文物密切相关。新政权建立不久,在没收官僚地主的财产时,白县长认真执行党对保护档案文物的政策,于1950年和1952年先后两次成立专门机构,对没收来的大批古籍、字画、古玩、玉器、金石等,专人保管、造册登记,层层把关。县里一时缺乏专业鉴定人才,白县长留心物色,终于在袁桥小学发现了王祖佑先生,他是一位汉文字研究专家,白县长把他请到县里来,做档案文物保管工作。土改分“果实”时,多数乡民对一些古籍档案和文物不是很重视,有的把它送到收购部变卖。白水田县长在百忙中常到供销社督促收购部门把关,不时请王祖佑到场鉴定,上下联动,保护了大批档案文物。当我说到博物馆是为了解印谱的事,馆领导介绍说,印谱是50年代初,县政府将一个大“珠宝箱”交县财政局保管,箱里装着100多枚令人惊叹的玉石印章,这份印谱是当时的金石印章做的移交目录附件,一式四份,其中档案馆一份,现在馆藏的这份印谱应有五十多年历史。这箱文物中,有一大部分是李石樵家上交的玉器、和金石印章中的一部分。其中就有文彭的三方玉石印签。
李石樵何许人也,家中哪来如此多珠宝文物?李石樵(1891-1952),浠水县福主庙人,出身于书香门第,早年私塾就读,后读于武昌文普通中学,辛亥革命时参加学生军。1921年入武昌陆军中学,后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(第六期),分配到皖系一师任见习排长,1923年任湖南新军教官,不久投广西黄绍雄部。1942年任湖北省政府委员兼鄂东行署主任,1945年8月,受湖北省政府委任去武汉,代表省政府接受日本投降,后任省政府委员;1946年辞职闲居。李石樵酷爱金石、书画,这批没收的金石、玉器中,除三方文彭金石印章外,还有琦善的田黄石印、曾国藩的玉石对印,这批玉石印章中数枚堪称稀世珍品,属国家一级文物。
解放初期,由于档案文物还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。现在的博物馆是1958年在原文物室基础上组建的;档案馆也是1959年在县委保密科基础上建立的。当时出于保管条件限制,就将纸质档案、书籍、善本、字画和玉器金石等分开保管,其中金石玉器等存县财政局。直到1991年这批金石玉器,还是由原白县长,这位70多岁的老人监督开柜当面点交给县博物馆;原存放在县文化馆的书籍、善本、字画也移交给博物馆收藏;原旧政权档案和民国档案480卷就交由县档案馆收藏。李石樵还与革命前辈董必武同窗,关系密切;在馆藏的档案中就有董必武给李石樵的亲笔信,弥足珍贵。
白水田,1919年12月出生,1936年11月参加革命,193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,1985年12月离职休养,原任黄冈行署副专员,党的十六大代表,白县长2009年离开了我们,回想起这段往事,我们深深怀念这位老领导,他重视档案文物的故事,在浠水县传为佳话。 (作者 马映红)黄冈日报社黄冈市档案局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