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家教门风,特别是对官员来讲,通过家教传递的德行将直接体现为人为官的品性修养。
《论语》中曾记载孔子对儿子孔鲤的一段教育。有一次孔鲤从庭院路过,碰到父亲站在那里,被叫住问:学诗了吗?孔鲤说,没有。孔子就说:不学诗,就不懂得说话。孔鲤就开始学诗。又一次,同样的场景,孔子问:学礼了吗?孔鲤说,没有。孔子就说:不学礼,就不懂得立身。在教育儿子时,孔子并不说太多的话,而是时时处处以身作则,将自己所看重的德行品行人格操守等通过“学诗”“学礼”传递下去。
孔子的弟子曾子,生性鲁钝,但极重视道德操守。有一次,曾子的妻子要出门一趟,为防幼子哭闹,就跟他说:等回来就杀猪给他吃。后来曾妻回来,曾子就要去杀猪,妻子阻拦说:那是跟孩子开玩笑的,不能当真。曾子说:跟小孩子不能开这样的玩笑。小孩没有知识,都是跟着父母学,听父母的教育。你现在欺骗他,是教给他欺骗。母亲欺骗孩子,孩子就不相信自己的母亲,这不是正确的教育啊。于是就杀猪煮了吃了。曾子杀猪教子,是为了告诉儿子以后要做一个讲诚信的人。
“夫君子之行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。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夫学须静也,才须学也。非学无以广才,非志无以成学。淫慢则不能励精,险躁则不能治性。年与时驰,意与日去,遂成枯落,多不接世,悲守穷庐,将复何及!”这就是诸葛亮的《诫子书》,精练表达了自己所看重的价值追求和修身做人的方法。
北宋显宦范仲淹十分重视家风,他一生为官清廉,以俭持家,最看不惯奢侈浪费。在他儿子范纯仁结婚的时候,女方知其节俭,无其他要求,只是希望能使用罗绮作为幔帐,却被范仲淹一口否决,他说,绝对不能因此坏了家法,如果他们送来这样的幔帐,也一定要将它烧掉。但节俭并不意味着吝啬。一次,范仲淹让范纯仁到外地给家里运麦子,范纯仁在途中遇到老朋友因无钱葬亲在外逗留,就将所有的麦子都给了他,回家后受到了父亲的表扬。范仲淹有四个儿子,分别是范纯佑、范纯仁、范纯礼和范纯粹,他们都延续节俭的家风、中正的品格。
《资治通鉴》的编纂者司马光也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官员,他一度做宰相,反对王安石变法,在历史上颇有争议,但他一身行为不愧于君子之名。司马光与范仲淹一样,在“俭”字上要求很严,他严以律己,抵制奢侈铺张,看轻个人财物,以天下为己任,也将这一重要德风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司马康。司马光曾为文《训俭示康》,专门强调俭的重要性。他说:“吾本寒家,世以清白相承。”“众人皆以奢靡为荣,吾心独以俭素为美。”他教育司马康一定要从节俭做起,不然为人会有贪心,招致祸端,做官也一定不会清廉,走入贪赃枉法的道路。他还要求要把这个家训传承下去:“汝非徒身当服行,当以训汝子孙,使知前辈之风俗云。”而司马康也秉承父亲教诲,史书上说他“为人廉洁,口不言财”,并评价他“济美象贤”。
北宋名臣包拯,一生清廉节俭,处事公正严明,大公无私,不畏权贵。他对家人的要求也极为严格。他曾留下几十字的家训,深刻传达了他以自己为道德标杆对子孙后代的要求:“后世子孙仕宦,有犯赃滥者,不得放归本家;亡殁之后,不得葬于大茔之中。不从吾志,非吾子孙。”(摘编自7月31日《新华每日电讯》 王杰/文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