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冈新闻网(黄冈日报)消息 记者张青松 通讯员华慧春
张文明,男,1973年11月出生,2000年6月入党,历任蕲春县粮食局党委办公室主任、蕲春县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,黄冈市委组织部研究室副主任、主任科员,现任市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,曾荣获湖北省优秀组工干部、湖北省组织系统调研宣传先进个人。
人生格言
谦虚为人、踏实做事、快乐工作、幸福生活。
2011年6月17日,中央政策研究室《简报》刊登了一篇名为《黄冈市科学推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》的文章,这篇文章得到了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、中央书记处书记、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同志亲笔批示。这篇文章就是出于张文明的笔下。当时,他从事材料写作时间已有16年了。
有一位思想家说过:“先是我们养成了习惯,然后习惯培养了我们。”诚如斯言。有什么样的态度和作风就有什么样的习惯,有什么样的习惯就决定了我们人生的格局和境界。作为组工干部的追求,优秀就是一种习惯;对张文明来说,这样的优秀,早已习惯。组工干部,是要用“优秀”作为标准来要求自己,在材料文章上争优,在理论学习上求优,在业务水平上赶优,在组织工作上创优。这样,“优秀”会渐渐地内化为一种“习惯”。
字字斟酌 精雕细刻是张文明的习惯
工作中,张文明主要负责文字材料工作。也许在很多人眼里,从事文字材料工作,既枯燥无味又费神费脑,唯恐躲避不及,但他却能从中找到乐趣。当自己写的材料被领导采纳,通过领导之口在大会上讲出来的时候,当自己挑灯夜战、反复钻研的成果出现在全国大报大刊上的时候,当自己承担的调研文章在中央、省里获奖的时候,一种自豪之感油然而生。既然拿起了这支笔,就要认真负责,决不敷衍了事。多年来,同事们亲切地称呼他为党务工作的“政策通”、干部工作的“活字典”、各项工作的“多面手”,经常被领导“点将”,多次临危受命接受一些急、难、重的工作任务。有的时候碰到紧急的重要材料,上级要求很高,领导交办很急,他就带领几个年轻人挑灯夜战,从理清思路到设置提纲,从文章架构到论点重点,从谋篇布局到阐述观点,一遍一遍地讨论、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斟酌,大家困了就在办公室的折叠椅上眯一会,饿了就泡碗方便面。遇到赶通宵稿子时,经常是晚上10点多讨论完,然后年轻人动笔写到凌晨3点,他就在凌晨3点开始改,到早上8点上班时把成形的稿子交给领导。
20年来,他记不清有多少个节假日在工作中度过,也记不清有多少个白天黑夜夜以继日地加班。他的岗位是平凡的,他知道只有用勤劳才能换来领导同事的肯定,用付出换来小小成绩。就是在这样的无数个日日夜夜中,他执笔的经验文稿经常得到上级领导的批示,起草的文件材料经常被作为范本传阅学习,撰写的调研文章经常在核心刊物上发表,主导和参与的课题多次荣获中组部和省委组织部一等奖,个人连续8年公务员考核被评为“优秀”等次,去年还被评为“全省优秀组工干部”。
不谈是非 偏爱书香是张文明的习惯
人们都说张文明不爱交际、不爱应酬,却酷爱读书学习。凭借自身的坚持和努力,他从蕲春县一名普通的调研干部,成长为黄冈市调研宣传工作的“专家级人物”,直接调到市委组织部工作。在工作中,他保持着良好的读书和学习习惯,办公桌上摆满了一叠叠理论期刊,电脑里分门别类存放着平时收集的写作素材,笔记本中密密麻麻记录着领导讲话和心得体会。抽屉里放着这几年来他做的工作笔记,那些可都是他的“宝贝”,里面大多是一些平时讨论材料或者学习研读文稿记下来的写稿思路、精句摘录和语言素材。黄色牛皮纸封面已经呈现出深深浅浅的颜色,自己也不知道都翻了多少遍了。平时开会或学习的时候,他习惯于在身边放两支笔,一支黑色,一支红色,这样做是为了方便记录,红色笔用来标注要点、作批注,记好后便于翻阅,便于比较学习,还可以做到边记录边思考。他相信,业精于勤,只有功在平时才能厚积薄发;形成于思,只有深思熟虑才能倍道而进。工作中的这些好习惯能有助于把握重点、发现规律,更好地为研究工作服务。
舍弃“小家” 乐于奉献是张文明的习惯
深夜寂寥,孤灯长明。连月亮都睡着的时候,正是张文明工作的最佳时刻,因为这时没有人打扰,没有接不完的电话,他可以拿起纸笔,展开思路,尽情挥洒。人们可能看不到,市委五楼最角落的那间办公室,常常是整个市委大楼最后一个熄灯的。但是无论工作到多晚,第二天早上8点还是准时上班。20年来,他从没有因为个人原因耽误过工作。对他来讲,办公室是家,而家更像是旅馆。
2009年10月,张文明的父亲被查出胃癌,到武汉进行手术治疗,在手术期间,他才向领导请了半个月的假陪伴老人。现在,父亲每年到武汉进行两到三次住院化疗,他都是请姐姐陪行,工作忙不能请假。想到这里,他唯有愧疚。2011年10月的一个晚上,那天下着大雨,他正在办公室赶写材料,妻子在蕲春,要他去接刚到黄高就读不久的儿子。接到电话时他满口答应,然而写着写着就完全沉浸在材料当中,忘了接儿子的嘱咐,等不及的儿子不得不冒雨骑车回家,全身淋了个透湿。为此妻子还曾闹过几天情绪,一直不理解他为什么会这么忙,工作起来连儿子都不要。时间长了,这样的事也不知发生了多少回,妻子也只有无奈,而他则深深地感到自责,认为自己不是个负责任的丈夫和父亲。
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没有鲜花与掌声,只有无私和奉献;没有悠闲与安逸,只有紧张和忙碌;没有激情与浪漫,只有清苦和平淡。作为父亲,他没有时间和孩子独处玩耍;作为丈夫,他也不能为家庭付出更多;作为儿子,他更无暇顾及父母、孝敬双亲。为了不麻烦组织和同事,家里的这些难事、苦事他从来不与人提及,更不让家人声张。
不图虚名 甘为人梯是张文明的习惯
在不少人眼里,“跟着组织部,年年有进步”,可张文明把这理解为思想上的进步、素质上的提高,对名利和个人得失看得很淡。十几年来,他的岗位没有什么调整,职务没有多大变化,但他从没有过怨言。2011年底,部里干部岗位调整,不论经历还是能力,他都有优势,完全有机会要求调整岗位,然而他还是服从组织安排,留在研究室这个清苦的岗位。有人笑他傻,他解释说舍不得离开我热爱的文字工作。私下有人问起他的感受时,他回答道:不想调动、不想升迁当然不是真话,但是工作不是为了当官。在他眼中,组织工作重如山,个人名利淡如水。要守得住清贫,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组织的重托和领导的信任;要耐得住寂寞,对待自己的得失更要心态平和;要挡得住诱惑,有骨气而无傲气,凭才气而不靠运气,堂堂正正做人,清清白白做事。
张文明是一名组工干部,他用忠诚执着的工作态度、认真扎实的工作作风、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,书写着自己的甘苦春秋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