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RSS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基层党建 > 党员风采

叶四清:产业扶贫富山乡

发布时间:2015-11-20  来源:黄冈日报

通讯员 杨昌明 袁北人 朱厚根 

  浠水县散花镇董河村,民风纯朴,茶树苍翠,空气清新,生产出的“董河”碧珍茶远近闻名。村党支部书记、主任叶四清把为群众“拔”穷根作为工作追求,通过发展产业带领群众脱贫,使全村人均纯收入从2008年的不足千元上升到2014年的9000多元,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也是连年上台阶,被群众誉为“扶贫书记”。
 曾经的董河,是远近有名的穷村。1997年10月,叶四清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时,便向党员群众立下誓言——要带领群众奔富路。一个多月时间,他带着村“两委”成员走湾串户,发调查问卷、抽点普查、面对面交流,足迹踏遍全村500多户,记录村情、民情工作的台账有厚厚两本,形成了详实的资料。
  董河村有50多名老党员,他们在计划经济年代为村里做过许多贡献,也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。叶四清把他们分期分批请到村部,向他们求取发展“真经”。通过广泛征集意见,叶四清等村“两委”一班人决定从董河村的现状出发,利用现有的茶叶资源,大力发展茶叶产业。一是将村办企业改制,成立了“董河村茶叶合作社”;二是抢抓国家扶贫开发的机遇,在原有老茶叶基地300亩的基础上再扩大700亩,增加到1000亩;三是更换制茶机械,建设标准厂房;四是派人到外地学习先进的制茶技术;五是与华中农学院茶叶专家联系,指导茶叶的栽培技术。
 “依靠产业扶贫,把有限的资金向以茶叶为重点的扶贫产业倾斜。”2008年3月,该村成立了浠水县第一家茶叶合作社——董河茶叶专业合作社,该合作社采取“合作社+科研院所+基地+农户”的模式,建起现代化的标准厂房,购置了30多台套先进制茶设备。合作社充分发挥辐射、服务职能,带动众多茶农向茶园要效益,实现年产量65吨,产值1000万元。自2012年以来,“董河牌”炒青茶连续三届获得“国饮杯”全国茶叶评比一等奖,成为浠水茶叶的一张名片。产业发展了,群众富起来了。到今年10月底,全村有茶叶种植户580户,从业人员1200人,仅此一项就带动村民增收400多万元,人平增收2600多元。
 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了,群众的“荷包”鼓起来了,“董河”的名头亮了。一些党员群众建议村里购置一台小车,既可以方便村里办事,还可以为茶厂跑销路。叶四清断然拒绝:“起家好比针挑土,败家好比水推沙。与那些发展好的村相比,我们董河还有不小的差距,这个车我不能买,钱必须用在刀刃上!”仅今年,该村整合各类资金230多万元,对28户贫困户实施危房改造,新建或改造党员群众服务大厅、自来水厂、灌溉提水泵站、老水库和茶园灌溉管网,解决了群众生产和生活难题。
 董河的群众富了,迁到黄石市和浠水县城的人越来越多。面对越来越多的人迁出,叶四清既兴奋又不安,高兴的是,现在有些村民确实是富裕了,不安的是长此以往,董河就有成为“空心村”的危险。
 经过反复思考,他认为乡村有乡村的优势,改变村里的环境是关键。先把道路修起来,通过政策补、群众筹、能人捐等形式,筹资近100多万元修通一条长5公里、宽4.5米的水泥主干道,全村20个村民小组有18个组的路都铺设了水泥路面;把街道的美化搞起来,对村里的主干道进行绿化亮化,安装太阳能路灯,新建村体育场、图书室、老年活动中心,购置文体娱乐器材,并组建业余广场舞舞蹈队;与此同时,积极发展茶文化观光农业,在茶园内设景观塘和景观亭,探索开展假日采茶品茶休闲旅游活动,宜居的环境吸引了不少游客,为村集体和村民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。
面对国家新一轮的扶贫开发,叶四清有着新的目标:今年再扩大油茶面积260亩,使其增加到500亩,决心通过3-5年的努力,消除贫困户,实现村民人平纯收入在现有的基础上翻番。谈到这些,叶四清自信的脸上洋溢着笑容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刊于2015年11月18日黄冈日报第3版)
通知公告
最后更新
部长信箱
举报电话1238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