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RSS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专题专栏 > 浠水县“一派两聘”工作专题

浠水“一派两聘”引人才 助推农村集体经济长足发展

发布时间:2013-05-15  来源:荆楚网

        荆楚网消息(记者沈素芬 通讯员 涂勉、陈旭林、胡晓兵、杨昌明)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,关键在于基层的村干部。面对当前我国农村后备人才严重匮乏的情形,如何发挥好村干部的带头作用,带领群众发家致富?近两年来,浠水县着眼这一问题,通过“一派两聘”创新举措,在培养和储备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村干部方面,取得了一些较好的经验。

  “我生在一个小山村,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,胡子里长满故事,憨笑中埋着乡音……”2013年1月20日,湖北浠水县散花镇郁港村,“五务合一”党员群众服务大楼正式落成典礼。看着村里可喜的变化,该村去年聘任的“发展顾问”——黄石市纪委干部郁辉扯起嗓子情不自禁地唱起了那着脍炙人口的《父老乡亲》,村里的妇女秧歌队也踏歌跳起了欢快的舞曲。
 
     浠水县是农业大县,有103万人口,16个乡、镇(场、区),649个行政村。近年来,该县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,农村青年人才走出农村在外工作,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“空心村”,村“两委”成员年龄普遍偏大,发展思路受限,严重制约了村级发展。去年以来,浠水县将“一派两聘”作为建强农村支部的重要抓手,把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和在外工作的“能人”选聘为村党组织“第一书记”、名誉书记、村级发展顾问,不断加强农村党组织带头人和致富带头人建设,激发村级经济发展活力,此举犹如一夜春风,吹皱一池春水,让沉静的农村不再平静,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活力。
 
  据散花镇党委书记胡泽灏介绍,以往的郁港村是远近有名的穷村,集体经济薄弱,交通极为不便,晴天一身土,雨天一脚泥,办公也是到处打游击。自从去年,浠水县给该村选派了“第一书记”,选聘了名誉书记和发展顾问,有钱的出钱,有计的献策,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,村组水泥硬化路面通到了户门,新建的村部大楼也是美观、大方、实用。
建立长效机制,广发“求贤令”
   去年7月份,浠水县出台了《农村(社区)“一派两聘”工作管理办法(试行)》,对全县“一派两聘”工作从派聘工作范围、派聘人员条件、派聘人员任职、统一派聘形式、派聘工作的日常管理、引导派聘人员履行职责、加大对派聘人员的激励力度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范,并对各级党组织相关责任进行了明确。办法规定,“第一书记”要通过结对共建、资金募捐、项目对接等办法,引导更多资源和要素向农村聚集,发展壮大集体经济,重点帮助驻村抓好新农村建设,基层党组织建设等重点工作,并为驻村办好1-2件实事。“第一书记”每月到村工作不少于2个工作日,直接联系5户以上困难群众,记好民情日记。完不成任务的、达不到目标要求的、群众不满意的,帮扶关系不解除,书记将问责。
 
  通过基层广泛摸底,结合《浠水在外名人录》,初步摸清了浠水在外能人、富人、名人、官人情况,建立起工作台账,广发“求贤令”,向外发放各类征求邀请函2000多份、诚聘短信3000多条,由村(社区)党组织指派专人上门送达,或邮寄送达。所有派聘人员由乡镇(街道)党委(党工委)、政府(办事处)或村(社区)党组织、村(居)委会在合适时间举办聘任仪式,颁发聘书。经反复筛选,全县649个行政村,每村都选聘1至5人担任相应职务,其中精心选聘了村党组织名誉书记234人,选派了村发展顾问424人。对37个重点村,选派国家干部担任第一书记。全部实行挂牌上岗,并定期进行回访述职。
 
紧盯村级发展,注入人才活力
 
  “农村最缺的就是人才,开展‘一派两聘’活动,就是要把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凝聚到农村,鼓励他们积极为家乡作贡献。”浠水县委常委、组织部长李葆良介绍说,当前,农村地区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,只剩下老人、儿童留村驻守,使农村党建人才匮乏,工作难以开展。“一派两聘”工作中选派的书记、选聘的发展顾问和名誉书记有力地壮大了村级党组织力量,他们有强烈的家乡责任感、丰富的农技知识、充足的工作精力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。现在党委、政府又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,他们必将大有作为。
 
  “农村要想发展,人才是关键”。该县将乡镇和村推进“一派两聘”工作的方法总结为“定期座谈法、上门拜访法、亲情引导法、及时沟通法、专题研究法、结对联系法、业绩公示法”,不片面要求搞资金,而要着眼于村里的长远发展开展工作。在此基础上,各地利用传统节日返乡召开座谈会和上门拜访的方式,与他们加强联系,及时告知家乡情况,以诚恳的态度恳请提供帮助,以典型引路的方式引导他们献计出力,激发他们回报家乡、贡献家乡、投资家乡、发展家乡的激情和动力。
 
  蔡河镇党委利用传统节日,牵头各村组织在外的名誉书记和发展顾问办起“发展论坛”,收集建议120多条,其中23条转化为工作举措,帮助村里增收130多万元。
 
  巴河镇河铺村发展顾问邓腾在南方经营一家公司,村里指派一名干部经常联系他,并帮助照顾邓腾在家的老人。邓腾深受感动,欣然接受了村里聘请为他为发展顾问聘书。上任后,他出费用邀请村里的10余名党员群众代表赴深圳等发达地区和周边先进村参观见学,让他们开阔眼界,明确发展的差距和责任,他多次利用节假日探亲走访座谈、电话网络沟通等途径,与村干部及党员群众共议全村发展大计,帮助制定村级经济发展五年规划,“一对一”为群众拟定致富目标。同时,鼓励利用村里闲置的土地和房屋,进行招商引资,主动联系2家中小企业企业到村里落户,帮助村里引资建起了一个生态苗圃基地,年为村增收15万元,辐射带动农户80多个。他还先后捐款100多万元,支持村公益事业。
 
典型示范引领,激发内在动力
 
  该县加大“一派两聘”典型的宣传力度,在电视台、网站等新闻媒体上广泛宣传派聘人员的先进事迹。结合年终评比表彰活动,定期评选表彰一批为村(社区)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、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普遍认可的派聘人员,编印优秀派聘人员风采录。对于特别优秀的,报上级党组织表彰。
 
  去年以来,全县按照名誉书记和发展顾问“出好点子”、“搜集信息”、“招商引资”、“争取项目”、“带动就业”、“回归创业”、“热心公益”的要求,先后培育了巴河镇河铺村邓腾、散花镇散花村胡和春、关口镇快岭村柴再希等20多个突出的典型。特别是对巴河镇河铺村发展顾问邓腾捐款100多万元、大力建设农村公益事业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总结和推广,浠水县委组织部正在编印《“一派两聘”工作手册》,组织先进人物“电视专访”。
 
  在这些先进典型的带动下,全县“一派两聘”工作更加红红火火。广州市职业中介协会副会长杨希宏,2012年受聘为清泉镇许畈村发展顾问后,一直想着为村里做点事。春节一回到家,杨希宏直接驱车去村支部书记家,问询修路一事。村支部书记刘保安说:“这条路全长1.5公里,建设水泥路面约需投资70万元,乡亲们现在还不富裕,村集体经济也不发达,现在又没有国家奖扶政策,所以乡亲们多年来的夙愿都难以实现。”杨希宏听后感慨地说:“我在外打拼,只想着为乡亲们南下探路,找到一条打工致富的门路,却忽略了乡亲们仍然生活在艰苦的条件之下,行路都不方便,要致富先修路,我个人出资20万元,你们再向村里其他有点名气的成功人士募捐,赶紧把路修通,不够的再跟我讲!”在杨希宏的带动下,大家纷纷解囊,2012年底一条崭新的道路通到家家户户。
 
  俗话说得好,授人以鱼,不如授人以渔。要想真正让农村快速发展,必须让农村自身具备血功能。这些农村发展顾问、名誉书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专业特点,帮助村“两委”出主意当参谋、选路子订规划、争项目引资金,让一大批项目落户农村,不仅为农村的发展增强了后劲,而且还为农村解决富余劳力就近就业等一系列农村社会问题。几年前,巴河镇和平村还只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偏僻小乡,2012年该村发展顾问余朝鹏利用回村省亲的机会,挨家挨户地和老乡们交流谈心,算效益帐,转变群众老守田园的思想,动员他们走出去,通过打工甩掉穷帽子。许多村民担心打工拿不回钱,余朝鹏说:“你们去吧,有什么困难就找我。”在他的动员下,有许多村民去了武汉,到华都建筑公司打工。如今,大部分村民住起了小洋楼。
 
  “一派两聘”,踏歌起舞春盎然。谈起“一派两聘”活动给浠水带来的新变化,湖北浠水县委书记吴烨深有感触地说,这些选派、选聘的“第一书记”和农村发展顾问、名誉书记,他们不仅人头关系熟、人脉关系广,而且有的还是创业成功人士,在他们的带动支持下,全县已引进了项目112个,引进了项目资金1.6亿元,兴办了村级公益事业756个,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493万元。
通知公告
最后更新
部长信箱
举报电话12380